德西曾经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:

让大学生做被试者,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。实验分三个阶段:

  • 第一阶段,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;
  • 第二阶段,将被试者分为两组:
    • 实验组: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 1 美元的报酬;
    • 控制组: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,无报酬;
  • 第三阶段,为休息时间,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,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。

现在,请你思考,最终到底是实验组解题热情更高,还是对照组,亦或相差无几?

当直觉告诉我应是有奖励的一组时,心理老师却给出了相反的答案。

这就是“德西效应”。

德西发现,在某些情况下,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,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,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。此时,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。当个体内在动机稳定形成后,尽量不要再向其提供外在动机,否则会削弱甚至摧毁原来的内在动机

所以然?

很简单,人的动机分两种——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。如果按内部动机去行动,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。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,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,成为它的奴隶。

这让我联想到了博客的打赏功能。如果一位坚持产出的博主受到了来自外部的打赏,这种激励反而会成为一种 DeBUFF,刺激博主变得功利化,以后当他写博文时,首先会考虑这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,如果没有可以看见的利益,他就会放弃。

所以,我就应该放弃打赏功能,专注内容创作了吗?

也不一定。讨论任何事物不能是抛开数量谈性质的无稽之谈。

我之所以会保留打赏功能,是因为发现了老师讲课之外的信息。

诚然,过多的物质奖励最大的害处,就是会让人原本的兴趣逐渐丧失。但是,这也仅仅是定义在“过多”上的结论。

心理课本上对此给出了补充:

当然外在动机也不是没有积极意义,结合耶克斯-多德逊定律,个人在简单的事情上能保持高动机,多半是外在动机发挥的作用。

耶克斯-多德逊定律

当然,我们应该避免德西效应,但也可以善用它:

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,非常吵。几天过去,老人难以忍受。于是他出来给每个孩子 25 美分,对他们说:“你们让这里变得热闹,我觉得自己也年轻了,我准备了这些钱表示感谢。”孩子们很高兴,第二天还来,一如既往地嬉闹。老人再次出来,给了每个孩子 15 美分。他解释说,自己没有收入,只能少给一点。15 美分也还可以,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。第三天老人只肯给每个孩子 5 美分。孩子们勃然大怒:“一天才 5 美分,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!”他们向老人发誓,再也不陪他玩了。